厦门市制冷空调行业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50年,同行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对专业爱到骨子里的人。他的敬业精神更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他就是厦门市制冷空调协会会长兼法定代表人,厦门海星设备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纪斯荣。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65年3月,纪斯荣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厦门纺织厂当一名制冷空调工,那时的制冷空调工种十分冷门,连新华书店里都找不到有关书籍。省内也没有相关的实习企业,厂里将他送到杭州培训,他牢记退伍时部队首长离别时的教导:“到地方工作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学好技术,为建设祖国出力。
在培训期间,凭着在部队练就的硬骨头精神,认认真真地学习技术。上班时,眼勤、嘴勤、手勤,跟着师傅学技术;下班后,坚持把一天所学的东西整理成笔记,不清楚的马上与大家探讨,一时还搞不明白的第二天及时向师傅请教。为了让师傅们多教一些技术,他都主动抢着干累活、脏活。看着他那股肯学的劲儿,师傅们也乐意把技术传授给他,回厂后圆满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操作与管理。
系统刚投入运行,也经常发生一些小故障,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他干脆在车间内打地铺,下班就在车间休息,不管是不是他的班,一有故障他就积极参与现场分析、排除,他说这是学技术最好的机会。有次遇到冷水池水泵吸入管底阀关不严,无法引水开泵,他拾起工具二话不说钻进四米深,水温只有十二度的水池排除故障。事后他说,遇到技术性问题,都要亲自参与才能有深刻体会。
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处于国家计划经济年代。国家许多制冷空调设备新产品都安排在厦门纺织厂作工业性试验,如活塞式制冷机组、离心式制冷机组、螺杆式制冷机组。由于纪斯荣对专业的热爱,他刻苦钻研技术,厂里也经常派他到制造厂培训学习。而他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好机会,熟练掌握各种类别制冷机组的装配、调试、维修。
1976年,机械部组织国产离心式制冷机组调研小组,纪斯荣成为小组成员之一。他十分珍惜调研机会,与西安交通大学胡士莲老师、上海机械学院叶振帮老师交上朋友,从老师们那里获得许多有关制冷空调技术资料,并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专业知识,为他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7月的一天,纪斯荣当班,在巡查设备运行状态时,他突然发现一台大型离心式制冷机组油压指示灯熄灭,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离心机,缺油运行,必须立即停机。此时,油泵开关、停机开关均失灵,机组完全停不下来,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高压配电柜上的开关拉下。但是值班电工不在,高压配电柜线圈开始发热冒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纪斯荣冒着风险进入配电室,迅速把高压开关拉下,飞转的离心机组终于停了下来。由于故障处理及时,机组完好无损。艺高人胆大,纪斯荣虽然不是电工,但是凭借他平时对设备运行故障的判断以及处理措施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危机关头,不计个人安危,力排重大事故。因此,也保住了当时价值几十万元的机组未受损失,厂里给纪斯荣记二等功表彰,《厦门日报》也为此事作了通报表彰的有关报道。
用真诚服务感动别人
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后,制冷空调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纪斯荣被调到省总工会所属的三资企业——厦门市金宝酒店工作。当时对于合资企业而言,制冷空调设备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为了掌握国外的设备技术,纪斯荣付出艰辛努力。在酒店筹建过程中,来自香港的施工队伍所使用的工具均比大陆先进,纪斯荣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干活,很快就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酒店派纪斯荣到香港考察学习,而他首先去跑书店,找有关的技术书籍,在与学习单位交流时积极向对方索取资料。考察期间,他认真咨询技术上的每个细节,从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也为后来他在多次帮助兄弟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之后,纪斯荣从工厂转到服务行业,任职酒店工程部经理。他十分清楚在酒店行业,电是心脏,水是血液,空调是气候,一旦失职就会造成酒店营业瘫痪,责任重大。他每天坚持早、中、晚巡视设备状态,掌握部门职责内工作动态。20世纪80年代,厦门市水资源较为紧张,特别是在夏天,水压很低。屋顶上的冷却塔补充水经常上不去,空调则无法正常使用,他每次亲自带领员工,从喷水池提水到屋顶供给冷却塔,保证酒店空调正常运行。特别是酒店在晚上营业,他都要守在空调机房,保证其正常运行。曾经他连续三个月没有星期天,而且从来不要求加班费。
期间,曾有一位下榻酒店的客人在淋浴时,不慎把金戒指掉落在马桶里并被水冲入管道。纪斯荣闻讯后,判断金戒指应该落在管道“S”弯里,带领管道工撬开马桶,为客人找回金戒指。他对员工说:“只要有找回失物的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一份努力。”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整个工程部。当年在省旅游系统优质服务评选中,在全省酒店、宾馆众多的工程部中,纪斯荣管理的金宝酒店工程部成为唯一被评为“省先进工程部”的部门。他也多次被酒店评为“先进个人”。纪斯荣以及工程部的事迹多次被报刊媒体报道,厦门市旅游学校李光坚老师还专门把他和工程部的优质服务事迹拟写为教材,以此教育学生。
技术共享,厚德载物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应用已遍及各行各业。但由于技术普及跟不上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工人技师职称考评。纪斯荣作为制冷空调专业的首批技师,许多单位遇到技术难题都纷纷找他帮忙,厦门市鹭江宾馆、悦华酒店、华侨大厦、福联饭店等都有他相助的足迹。
当时,厦门柯达感光厂进口制冷机组,请专业清洗公司进行设备化学清洗后,机组运行出现故障。工厂请纪斯荣到场帮助处理,他分析故障之后,分析出原因,亲自操作处理,排除故障,使得机组恢复正常运行。事后,工厂设备部门请他给技术人员作讲解,他毫无保留地针对这次故障的产生原因、判断方法、排除办法与大家作了分享。
厦门市劳动局技能培训部门与市制冷学会联合举办制冷空调专业技能培训班,纪斯荣受聘讲课。他的课结合的案例都是其自身从业以来遇到问题的总结,非常实用,特别能激起学员的学习热情。
2012年,他主持市制冷空调协会工作,了解到会员单位在申报工程师职称时,审核通过率不及一半。他深入调研,发现大多数人通不过都是因为论文方面存在问题,作为施工安装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论文选题却是自身不擅长的设计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协会决定组织论文写作培训班,请来集美大学教授作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方面的授课。而他专门对论文选题讲课,启发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其技术岗位上寻找选题,在施工上寻找设计优化题材和工程案例,在管理上寻找先进的施工方法与管理经验,并结合一些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写作剖析。在培训之后,学员们纷纷感叹论文的选题面可以这么宽,并非局限于在学校那样侧重设计理论,而是自己所接触的工作内容,在第二年协会会员单位申报人员通过率也随之大幅度提升。
响鼓必须重锤敲
闽西宾馆作为龙岩市政府宾馆,当时承接到龙岩地区考察、访问的贵宾,就在接待国家领导人任务的前夕,空调突遇故障,机组不制冷。纪斯荣接到求援任务,立即赶往,到达时正值中午,顾不上吃饭,马上进行设备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并及时处理,确保了宾馆空调正常运行。后来,宾馆在感谢信中称,纪斯荣的表现是厦门特区对龙岩山区支持的楷模。
1993年,主管单位成立了海星工程公司,纪斯荣任总经理。为了让员工们掌握更多的技术,他总是亲临工作现场,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把自己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工人,把年轻人放在关键岗位,他总说:“响鼓必须重锤敲,多给年轻人锻炼机会。”
在纪斯荣的带领下,公司很快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纪斯荣常跟管理人员说:“一个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有一个比挣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社会责任,要服务社会。”他始终不忘单位领导多次为他提供学习机会,才使得他掌握更多的技能,要不断把自己几十年耕耘积累的经验回馈社会。
当时,厦门金信酒店刚投入营业就遇到新安装的空调系统出了故障,设计上找不出问题,设备工厂派人检查后说设备均正常。当时正值夏天,酒店只好买来几百台风扇应急。到了次年夏季来临的时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后来酒店经人介绍找到海星公司,纪斯荣亲自到达现场,从设计图纸、制冷机组挨个检查均未发现问题。一番分析之后,纪斯荣判断应该是系统管路安装出现问题,但当时酒店已经装修投入营业,管路全在吊顶之内,空间很小不易维修。纪斯荣决定,自己亲自钻进吊顶内检查,前后用了几天时间,十几层楼他一层一层把空调水管逐一排查,终于找到原因,原来是管路进出水混接,产生水流互堵,造成空调无法开启。经过改造之后,系统恢复正常,空调正常运转。酒店方十分满意,当场表示要给海星公司和纪斯荣加发奖金。
河南漯河市白兰饭店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营业后空调无法正常运行,在当地先后找了几个公司都没把问题解决,钱也花了不少。恰巧白兰饭店的领导到厦门出差时,在与同行交流时谈及此事,介绍找到了海星公司,纪斯荣获悉后,决定前往漯河。当时海星公司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其一认为太远,其二改造项目赚不到多少钱。但纪斯荣坚持认为,一个企业的存在,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如果能把问题解决好,既帮助了别人,又能锻炼队伍。
在一番现场调查后,纪斯荣做出一套改造方案,征得饭店同意之后,签订合同进场施工。期间,业主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带队的副总则十分担心,请示纪斯荣是否撤回以此避免公司损失。纪斯荣回复说:“人家可能不放心我们,要拿出诚意,是来帮助人解决问题的,赚钱不是主要目的他赶赴现场。”一个多星期后,饭店总经理不见纪斯荣找他,忍不住询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告诉他,纪斯荣天天跟工人一起干活,而且要求工人提前把项目完成。听完之后,饭店总经理亲自跑到现场要请纪斯荣吃饭,而纪斯荣却说,“开饭店的有饭吃,等我把项目改造好,一定给您请。”纪斯荣却只字不提工程款的事,一心扑在项目上,直到项目顺利完成。纪斯荣就是一个对专业有深厚感情的人,对技术攻关十分认真,也不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来帮助别人。
后记>>>>>>>>>>>>>>>>>>>>>>>>>>>>>>>>
纪斯荣身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厦门市制冷空调协会会长、海星公司总经理,50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始终保持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每天早上第一个进公司的是他,下班最晚离开的是他,星期天加班的还是他。大楼的门卫称他是个闲不住的人,2015年他将年满70周岁,但他老骥伏枥,仍然为行业的发展发挥余热,他的工作热情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亲切地称之为“制冷空调行业界永不褪色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