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伟简介
1937年2月出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建材学院,1956年从上海华东工程管理总局调回浙江,先后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2000年退休后,受聘于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至今已在暖通空调设计行业工作53年。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60年可是人生终身的经历。值此新中国60年华诞之际,作为从事暖通行业的过来人,回顾以往岁月所经历的人和事,展望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昌盛!
20世纪50年代仅浙江省院有暖通设计人员共6人,而这6人同时承担给排水、暖通设计业务,水暖不分家统称设备工种。而现在浙江省暖通设计专业人员已超过300人,是50年前的100倍。
历年来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的设计绘图工具是图板、丁字尺、三角板、鸭嘴笔、写字笔。1958年开展技术革新将丁字尺改进为“一字尺”,随后又增加各专业的“绘图模板”,提高了绘图速度和质量。当时设计人员用的是专用绘图桌和凳子(比普通办公桌高了30 cm左右),身材矮小的人还必须在脚下加垫板,否则会两脚悬空,受不了。
当时绘图最怕修改返工。因为绘图墨水用橡皮是擦不掉的,只能用刀片刮,或者重画。一张2#图重画需时1~2天。设备空调负荷计算、水力计算,是采用“计算尺”加算盘。
制图内容很繁琐,没有标准图例,没有产品样本,设备产品奇缺。空气处理箱、各功能段的选型、计算都必须绘制详图供产品生产及施工安装,管线要绘轴侧透视图,并应按比例绘制。文字说明必须用仿宋体书写。1万m2的公建项目,图纸量少则50张,多则上百张。
暖通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大专院校设置的,教材课本采用原苏联版本。因此20世纪50年代设计资料就是教科书。国家没有规范、标准、规定,也没有专业设计手册和行业标准。遇到难题除了查找教科书外,就是请教解放前从英、美洋行“打样间”出来的老专家,可以说是边学习,边设计,“摸着石子过河”。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电脑逐步进入设计领域。长达几十年的绘图、计算方式终于被淘汰,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回忆。现代人是无法体验我们这代人的工作条件。
1959年国庆10周年北京有十大工程作为国庆献礼工程。1967年文革时期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兴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作为表忠心献礼工程。浙江省也在1958年开始设计“杭州饭店小礼堂”作为浙江省国庆10周年献礼工程。全院组织骨干力量、各工种投入30多人现场设计。边设计,边施工,每天工作12小时,无节假日,历时1年。我负责剧场空调设计,将观众厅、底座楼座、化妆间、舞台,分别独立设置空调系统,空调处理室全部设在地下,较好地解决剧场温度梯度及噪声问题。
1968年设计浙江省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又名红太阳展览馆),每星期必须有一天时间下工地参加劳动。下工地工人师傅不让我干体力活,让我帮他绘制施工大样和展开图,并编制施工作业计划。从中我学到不少施工实践经验和土建配合知识,受益匪浅。
暖通空调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涉外宾馆及部分省级行政大楼有。浙江省最早的空调项目是杭州饭店,始建于1955年,采用单风道全空气系统,每个楼层设置空调处理箱,利用内走廊集中回风。有一间客房使用,就必须开启整个楼层空调系统,南北房间同一温度、湿度,客人无法调节。当时的工程只需解决有无问题,而不是能否节能。所有设备均是国产,制冷压缩机是活塞式氨制冷剂,无冷却塔,利用西湖水做冷却水源。1956年因操作失误,发生氨气泄露,西湖边臭气冲天,老百姓怨声载道。领导追究设计为什么用氨制冷,只因当时国产没有大型非氨制冷机,随后在省人民大会堂加装空调系统。1962年开始省体育馆工程就已经要求设计空调。20世纪50年代末省政府行政楼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华侨饭店也仅设计采暖而无空调。
20世纪80年代初我设计新安江某银行培训中心,利用新安江水库水温12~15 ℃的条件,直接制冷,取消了制冷压缩机和冷却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浙江省空调真正得到发展,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如今的民用建筑,大部分都需要设计和使用空调。浙江2009年曾有大一新生报到时随身携带房间空调器报到的趣闻。
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如今祖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有待我们几代人艰苦努力去争取。希望青年一代珍惜大好时光,克服骄躁情绪,少想点功利,多想点奉献,刻苦钻研业务,深入实际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