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海尔终于下定决心打造自己的白电旗舰。
在2009年11月的最后一天,青岛海尔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正在与实际控制方——海尔集团就公司受让海尔集团所持海尔电器31.93%股份的事宜进行商谈,并初步达成一致性意见。如完成本次交易,青岛海尔将持有海尔电器51.31%的股份,这也意味着,海尔电器将成为青岛海尔的绝对控股子公司。
海尔的这个动作并不令人意外,多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海尔集团的两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同时经营着白电产品,这大大分散了海尔的整体实力,也不利于实现其“全球白电领袖企业”的愿望。虽然比起国内其他同行,海尔的这次资产重组似乎有些晚,但在外界看来,在张瑞敏将海尔的主要精力从制造业中撤出,并毅然投身于服务业中后,此次重组的意义就变得重大起来,它很有可能给海尔、乃至整个中国家电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重组猜想
海尔的资产调整方案事实上已经运筹帷幄了数年时间,多年之前,海尔集团曾经试图把海尔电器打造成旗舰平台,但香港市场对家电股一直不太认可,同时内地A股市场蓬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海尔集团最终选择了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作为白电整合平台。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宣传总监孙鲲鹏告诉《当代经理人》:“青岛海尔有意整合海尔集团旗下白色家电资产,成为海尔集团白色家电旗舰。青岛海尔收购海尔电器的股权的长远战略意图是发挥在上述多个方面的协同效应,整合集团的白电资产。”事实上,2008年青岛海尔从德意志银行手中转让海尔电器19.38%股份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就意味着海尔集团最终选择青岛海尔作为白色家电整合平台。
在重组前,青岛海尔主要经营电冰箱、空调器和厨房电器产品,而海尔电器则主要生产洗衣机和热水器等产品。海尔此举让“青岛海尔成为海尔集团的白电旗舰”这一战略终于变成现实,同时通过合并,增强青岛海尔盈利能力,并将其市值放大至接近400亿元,与美的电器458亿元、格力电器513亿元市值已相差不远。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此次重组背后还有不少玄机,种种猜想令人玩味。
首先,青岛海尔将完成对海尔电器旗下业务的完全整合,孙鲲鹏表示:“如果青岛海尔收购海尔电器股份事宜得以落实,青岛海尔将在原来的电冰箱、空调和冰柜产品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洗衣机和热水器产品。”据了解,青岛海尔下一步还有可能再装入海尔集团其他优质白电资产,如中央空调业务。
其次,海尔很有可能分拆业务推出多家上市公司,与海尔相比,其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美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美的电器为主的空调、冰箱、压缩机业务平台和以小天鹅为主的洗衣机业务平台。此外,美的旗下还有威灵控股和上风高科两家上市公司,以及即将上市的安得物流,5个上市公司对于美的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美的所做的事情海尔同样可以去做,家电观察家于清教告诉《当代经理人》:“在整合资本资源的背景下,海尔集团接下来很有可能会将电脑业务、地产业务都包装成上市公司。”
此外,重组后青岛海尔与海尔电器的销售体系将实现共享。2008年5月,青岛海尔与海尔集团成立主打农村市场的渠道商“日日顺”合资公司,正式涉足农村市场流通渠道。当时海尔电器发布公告,宣称在3年内借道“日日顺”,使农村市场在其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达到四成。现在两者已经合并,这种可能性将毫无悬念的成为现实。
其实对于海尔来说,将青岛海尔打造做大上市公司规模之后,将十分有利于日后的业务拓展以及大额融资。业内人士估计,青岛海尔最有可能会在空调业务上进行收购,因为海尔空调这两年在追赶格力、美的上已稍显吃力,因此空调资源的扩充迫在眉睫。
还有一个更大让外界兴奋的猜测,那就是青岛海尔可能将因此完成对GE白电的收购。海尔和GE的“绯闻”已经传了很多年,尤其是2008年双方似乎已经要到签署协议的程度,但还是无果而终。事后得知,GE给旗下白电业务标价为40~80亿美元,即至少要300亿元人民币,这已经超过2007年青岛海尔的总营收近10亿元,因此青岛海尔的融资能力成为海尔集团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控股海尔电器之后,依靠青岛海尔这个新的融资平台,海尔也就可以通过发行更多股票的方式,完成规模收购。同时,金融危机对于GE的影响也使得其对白电业务的股价会有所降低,两者此消彼长,让海尔收购GE家电的可能性变大很多。
但海尔集团向《当代经理人》表示,海尔有意将青岛海尔打造成与海尔白电产业地位相符的资本市场平台,但这一规划与国际并购计划无关,上市公司暂时也没有与GE合作的计划。不过,一位海尔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一切皆有可能”。
不管是否收购GE白电,海尔的重组计划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09年12月14日青岛海尔公告,将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从青岛海尔BVI和海尔电器第三控股手中拿到了海尔电器31.93%的股权,待转让协议完成后,青岛海尔将持有约51.31%的海尔电器已发行股本,青岛海尔将正式成为海尔电器的绝对控股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