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业内人士认为,能源法的出台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将有效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为能源科技进步提供支持,推进高标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而为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填补能源领域立法空白
能源法共九章八十条,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该法对能源规划作出规定,明确了全国、全国分领域、区域间和省(区、市)的能源规划要求。这为国家与地方、行业与企业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提供了相应制度支撑。
我国早年间陆续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但始终欠缺一部能源基本法。此次《能源法》的颁布,不但弥补了此法律上的空缺,更是为今后的能源发展、能源安全保障奠定了方向,也为各能源单行法、地方能源立法做出了指引。
《能源法》亮点
聚焦保障能源安全
《能源法》第1条开宗明义指出目的之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到章节,小到条目,能源安全的内涵始终贯穿整个能源法。
为保障能源常态供应安全,《能源法》在能源规划、开发利用等环节设计了多种制度。包括能源规划制度、能源替代制度、能源有序开发制度和能源储备制度。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同坚持能源安全战略一样,能源转型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我国能源工作的重点。
强化可再生能源优先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法的出台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能源法明确,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按年度监测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最低比重目标。国家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突出能源科技创新的引领
《能源法》主要内容解读
总则:明确了能源的定义,即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氢能等。还规定了能源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如安全、绿色、高效等,以及能源监管部门的职责等,为整部法律奠定了基础。
能源规划:对各级各类能源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依据等作出规定,强调了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章节为能源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能源开发利用:明确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对于煤炭开发,提出要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这意味着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在我国能源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要更加注重清洁高效利用。
能源市场体系:对能源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作出规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例如,规定了能源价格的定价机制,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能源价格,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能源储备和应急:专门设置章节强调能源储备和应急的重要性,对于储备体系的建设、平时的能力建设和将来应急准备提供了法律框架。在面对能源供应中断、突发事件等情况时,能够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能源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节约能源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为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监督管理:明确了能源领域的监督管理主体、职责和权限,加强对能源开发、利用、交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法律责任:对违反能源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责任等,具有较强的威慑力,能够保障能源法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