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闻发布会。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表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的源头措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绿色北京建设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时期,本市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持续好转,其中能源领域作出关键贡献。这里用两个词和大家简要总结一下。一是最突出、一是最直接。能源结构的优化对减排效果是最突出的。“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压减燃煤,全市煤炭消费量从2015年的1165万吨,压减到2020年的135万吨。煤炭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3.1%下降到2020年的1.5%,全市优质能源比重由86.9%提高到98.5%,处于全国省级地区的的领先水平。根据专业机构分析,近20多年来,压煤的措施对大气当中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率占到八成以上,对于PM2.5直接减排量的贡献占五成以上。所以说作用是最突出的。第二个词就是“最直接”,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对大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最直接。少用能,从源头上直接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本市连续1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到0.21吨标准煤/万元,保持了全国省级地区最好水平。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我们将坚持“更加高效、更加绿色、更有韧性”推动能源发展,从源头减污降碳,为支撑本市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力争为碳中和作出新贡献。我想把刚才说到的三个词再跟大家解释一下,更加高效、更加绿色、更加韧性。
第一,在更加高效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导向,多措并举节能降碳。一是深挖重点领域的节能潜力。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力争基本完成全市2020年以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三千万平米,实施公交系统节能计划,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牵引能效。加强数据中心精细化用能管理,加快推动老旧数据中心的升级改造,低效数据关心关闭退出。发挥标准引领和倒逼作用,对标国际先进能效水平,制定修订一批重点行业和设备的节能标准。二是发挥科技和市场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技术产品推广和示范应用,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改革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三是动员全社会节能,严格责任落实强化对各区、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国家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改革要求,增强总量弹性管理。开展节能宣传,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采取更加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促进全社会节能意识进一步提升。
第二,在更加绿色方面,按照“减煤、稳气、少油、强电、增绿”的思路,分类有序推动能源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压减燃煤用量。“十三五”期间经过大力压减后,全市煤炭消费量还有100多万吨,还有进一步控制的空间,主要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供热清洁化水平,全市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非紧急情况下尽量不再使用燃煤。二是提升燃气高效精细利用水平,分类有序推进非居民瓶装液化石油气替代。前一段时间核心区的非居民的石油液化气罐的替代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向全市进一步推动。天然气的消费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左右。三是大力推进车辆的油换电,基本完成全市燃油供热锅炉的清洁改造。就是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还有一部分剩余的燃油锅炉进行清洁化改造。四是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形成千万千瓦级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五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光伏发电在一些适宜场所和空间的应用,包括城镇农村新建居住建筑、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地铁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有空间的地方、有利用条件的地方加大光伏开发利用。再就是扩大浅层地源热泵的应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热面积。加快推进京外新能源基地和绿电通道建设,到2025年外调绿电的电力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再加上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左右。
第三,在更有韧性方面,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牢记能源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坚守首都能源安全底线。适应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打造数字化智慧能源系统,推进能源新技术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城市虚拟电厂,提高电力需求侧的响应能力。推动全市的供热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能力提升,提高能源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效率。加快输电通道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输电能力。全市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多元多向的天然气供应体系,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总体上从保障能力提升、智慧化程度提高来综合提升全市能源系统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