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灵科技来说,市场的领先性不仅源自品牌的积淀,还得靠创新去维系。如今,这家全球温控系统领导企业希望赋予“可持续发展”新的涵义。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改变人们周遭的环境,甚至改变城市的形态。
9 月 2 日,特灵科技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行业创新企业及专家,成立了“健康与高效空间中心”,在技术创新层面加快探索,以应对疫情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及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更高要求。通过这个中心,特灵科技将提供能够减少空气和接触面中的病原体、霉菌、有害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解决方案,并超越室内空气质量这一单一范畴,考虑影响室内环境的所有因素 —— 包括照明、声学以及最佳温度和湿度。
特灵科技还成立了一个健康空间顾问委员会,其成员是建筑和交通运输行业的优秀专家,他们将利用自身在医疗、流行病学、教育和政策等领域的专长支持CHES目标的达成。
这不仅是特灵科技 “2030 年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一部分(这些承诺是公司业务战略的核心),也是特灵科技未来新的增长来源。如特灵科技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ike Lamach)所言:“全球大趋势与我们的创新和先进技术产生的交集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我们的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城市化、自然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加倍践行建设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承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推动公司实现差异化财务绩效的基石。”Lamach说。
特灵科技的战略目标是,服务于城市化、自然资源稀缺、气候变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全球大趋势驱动的具有吸引力的终端市场。通过采暖和制冷行业的创新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为公司创造卓越的财务业绩。
让新的目标引领方向,不仅需要满足新的需求,更需要在市场中扮演新的角色。
2020年3月,特灵科技完成与英格索兰公司的拆分,并于3月17日的时候公司整体在纽交所上市,专注于温控系统业务的运营(英格索兰有147年历史,是一家多元化的的全球化传统工业企业。于1997 年收购冷王,2008 年收购特灵)。
对特灵科技来说,检验企业是否能持续成功的因素除了独立上市之后如何发展,更包括其为推动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付出怎样的努力。特灵科技确信,不论是采暖、制冷、更洁净的空气,还是节省能源的需求,都意味着一个更旺盛的市场需求。凭借旗下两大战略品牌特灵(Trane)和冷王(Thermo King),特灵科技将继续帮助世界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4月,特灵科技在中国和亚太市场推出了一整套采用先进技术的空气净化系统,以减少包括微粒、异味气体和细菌病毒在内的室内环境污染物,从而全面提升疫情新常态下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楼宇环境安全。该系统涵盖光触媒(PCO)、紫外线杀菌技术(UVGI)、高压静电过滤和负离子四大创新技术。通过灵活地叠加应用,不仅能够降低特定病原体的传播风险,还可以有效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特殊异味,并过滤PM2.5粒子,以达到更加有效的空气净化效果。
特灵科技进入中国已经近30年。目前已在中国建立了全产业链的业务架构。在51个城市设有运营机构,在江苏和广东拥有3家工厂。对特灵中国区总裁颜培荣和他的团队来说,通过预见未来,推动特灵科技引领行业变革,是独立上市后最重要的工作。
颜培荣——特灵中国区总裁、亚太区副总裁
颜培荣于2011年加入特灵公司,四年前出任中国区总裁。他深厚的工科专业背景教会了他如何解决问题,而他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中国区团队的智慧集结起来,共同解决难题。从“致胜文化”到200多个城市近70%的市场覆盖率,在他的领导下,特灵中国区团队通过持续市场的业务覆盖,取得了业务的“突破式”增长。如今特灵科技中国市场的营收占亚太地区一半以上。
但颜培荣并不相信所谓的“一招致胜”,他坚信所有的功夫都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所谓的“更灵活”的管理机制也只是更努力工作的代名词。将“一个月看一次运营报表变成一天看几次。”
“在过去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技术一直是特灵科技的核心壁垒。技术发展也因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四个特质,首先是‘高效’,其次是‘可靠’,第三是‘环保’,现在我们正在增加‘健康’的特质。”他说,“我们始终怀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热情,我认为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底蕴和核心价值。我们希望我们能老树开新花,为整个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如今,中国是特灵科技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型市场,也是重要的创新基地。2003年在苏州和上海两地成立的研发中心是特灵科技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2015年,该研发中心规模扩大了一倍,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研发领域的行业标杆。目前,特灵科技在中国已经获得了近400项专利授权,平均每年新增专利40项以上。
顾中平——特灵科技亚太区工程技术副总裁
但特灵科技暖通空调与运输业务亚太区工程技术副总裁顾中平深信,技术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动态改变的。
作为特灵科技培养的第一代具有全球视野的研发高管,顾中平在特灵科技工作长达15年。负责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空调与运输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之前,他曾作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机械工程系空调和制冷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进行为期三年的交流访问,独立负责重要项目的设计和研究,拥有多项专利发明。
作为一个深入了解空调和制冷研究中心运作管理的行业专家。顾中平在疫情期间开始领导中国研发团队以最快的速度研发了杀毒灭菌的新的空调系统解决方案,灭菌效果达到99%以上;高压静电产品微生物净化效率达到99%以上,另外还包括除菌、除尘的功效。并在国家级专业检测中心通过了测试。“每一个测试指标背后都是一个论文规模的研究论证过程。”他说。但全面的测试,并不意味着冗余。相反,特灵科技的研发团队重视的是快速抓住机会的同时,以高度的可靠性提升客户体验。
无论在经营层面还是研发领域,这个曾在过去三十多年在中国温控产业发展进程中书写过重要篇章的企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周期。通过清晰的发展逻辑和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及产品。特灵科技中国团队正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带领3500多名员工为跻身全新的“赛道”做好准备。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服务中国市场的同时,做性价比更好,效率更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全球。”
访谈:沈建缘:拆分和独立上市给特灵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投资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
颜培荣:全球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寄予很大的期望,对我们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此前,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一直在持续增长。拆分使特灵科技对中国市场更加重视,这也取决于整个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包括基于当地需求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在最近的财报公布以后,很多华尔街的投资者问我们CEO,为什么你们亚太区的利润做得那么好,全球CEO的回答是“我们亚太区有非常强大的团队”。目前,中国市场的业绩还超越了去年同期,并有很大的提升。这是供应链、产品的竞争性对市场的价值、销售运营、成本管控等因素全方位把控的结果。为此当地团队也获得了更多授权。在拆分以后,相信力度会比以前更大。
沈建缘:疫情之后,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机遇?
颜培荣:今年的疫情对于整个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会发生的变化,因为疫情在一年内全部转化了。首先从需求看,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的需求都急剧增加。其次,这些需求又推动了对于5G、对于数据的存储和安全体系等所谓新基建的需求的提升。第三,人们对于生活的安全和舒适越来越重视。不仅是家居环境,对于公共场合环境安全的需求也在提升。比如对空气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我非常看好这个变化,因为这些需求刚好与特灵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高度吻合的。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对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的相关技术都会有推动作用。作为特灵科技既定的战略发展方向,我们会更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当地技术研发的投入。
传统的投资会下降,但新兴的需求会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对特灵科技接下来业务的发展,包括技术的提升,产品的创新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沈建缘:疫情对特灵科技在中国业务带来了什么改变,包括供应链方面?
颜培荣:特灵科技在中国市场多年,大部分的供应链已实现本地化。工厂95%以上的产品和产能都是供给当地的。我们的工厂从2月份开始恢复生产,到3月份,恢复了80%,4月份几乎全线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订单拖延,没有任何一个员工被感染。供应链方面,一方面我们会加大关键零部件的进一步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供应商选择上对成本和安全性有更多的考虑。
疫情期间到3月,中国工厂已开始复工。因为北美工厂没有办法生产,因此中国工厂为中国以外的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这方面看,疫情就像一场“大考”,我们的成绩非常好。对中国市场长期投资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了。
沈建缘:本地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特灵科技的挑战是什么?
顾中平:从产品和技术角度,特灵科技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很多年,有专门的亚太研发中心和工程团队,目前仍在持续性地投入。尤其最近,疫情促使研发项目与销售的前端需求更紧密地结合,更快地推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面世。
也许大家很习惯外资企业的慢动作。但我们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正在扭转这种情况,使得研发项目周期能够缩短。整个团队都必须有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以新上市的“空气净化系统解决方案”为例,虽然时间紧迫,我们还是在最短时间内开发了光触媒(PCO)、紫外线杀菌技术(UVGI)、高压静电过滤和负离子技术这四大技术,这期间经历了很多次严格测试和技术可行性研究,既考验我们团队的技术积累和底蕴,也加速了我们对市场需求的反应。
最近,公司还成立了“健康与高效空间中心”,从全球角度整合了内部和外部核心的专家。帮助全球客户营造更安全、更健康、更高效的住宅、楼宇和运输环境。我们希望将特灵科技的实用性技术,延伸到消费者身处的各种空间,在办公楼,公共交通和家居环境实现全面的覆盖。
目前特灵的空气净化解决方案已经在亚太区11个国家收到了积极的反馈,有将近3000多个客户询问,收获了230多个客户订单。
沈建缘:正在着重解决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颜培荣:现在整个市场对安全、舒适的需求,我们认为是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但是相对而言,它需要完善的标准和能够量化的指标,无论是对空气品质的管理,杀菌率,包括节能和人体舒适度等问题,这是综合性的要素加在一起,既要满足经济效益,又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是非常大的挑战。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现在所有的新产品,研发和测试都围绕这些问题在做基础的工作。这将是持续性的投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突破自己。这不仅对消费者有帮助,对整个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沈建缘:如何实现?
顾中平:我们专注于做两件事情,首先是将已经成熟的新技术加快应用的导入,尽快满足客户需求。大部分外资企业应用新技术的产品导入周期在18个月左右,我们现在差不多只需要6个月。第二我们会做进一步的基础研发,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发技术,实现技术突破,我们内部叫“双重组合”。这样的话对于短期的需求和中长期的需求,都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沈建缘:对于这么多元化的产品,复杂的市场,怎么实现灵活应对?
颜培荣:我认为除了努力工作,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言,也没有什么其他良方。
以前可能一个月看一次运营指数的报表,慢慢变成每周看一次,现在变成每天看几次。原来可能只有经理有指标,现在变成每个个人都有。只有非常细致的、努力的工作才能完成。方向正确,努力工作,我相信都会有回报的。前提是以公司的发展为契机,将个人的价值和公司的价值相联系,所以这些加在一起的话,应该能够完成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