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环节公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碳中和计划时,大多数人都感到很惊喜。习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下,因为疫情影响,气候变化议题关注度降低,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被推迟了一年,而疫情防控则上升为政府议程的重中之重。尽管距离中国公布碳中和计划具体的细节和详细的实施方案仍有待时日,但这着实是包括丹佛斯在内的多方共同期待的一个重要信号。
在这一声明发布前不久,中欧双方刚刚举办了中欧峰会。会上双方同意就环境与气候问题开展高层对话,并在绿色增长领域建立双边伙伴关系。峰会上欧盟还曾建议中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在习主席声明发布之前,欧盟委员会也宣布其将提高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30年减排55%。我们相信,中欧在绿色增长和数字经济领域未来合作的空间很大,这一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双方达成刚设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宏伟目标,还将为其他碳排放国家和地区指明方向。
中国和欧盟在这一领域的所作所为对全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而欧盟占比则接近8%。中国最近宣布的2060年碳中和计划,将有助于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预计到本世纪末将缓解全球温度上升达0.2-0.3摄氏度。同时,欧盟和中国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可以对其他主要碳排放国施加压力,以采取同样的行动。数据显示,20国集团成员碳排放量占全球78%。而全球前四大排放国(除中国和欧盟外,还有美国和印度)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一半以上。随着中国和欧盟开始采取行动,国际目光将会转向其他排放国,促使其采取行动。
虽然我们仍然不确定中国如何计划并实现这个新目标,也尚不清楚“ 2030年前”排放量达到峰值的含义,但我们认为,在区域供热和行业耦合方面有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国立即开始行动,尽快将煤炭能源淘汰,成功将峰值提前,实现零碳发展。
丨回收余能造福人类和地球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经济大国可以通过行业耦合,能源综合利用,快速、经济、高效的减少排放,并为全社会形成多赢局面,同时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创造价值。
以中国本溪市为例,在过去的100年中,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的冶金中心之一,目前粗钢年产能高达2000万吨。就在几年前,钢铁的生产还在对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被污染的空气困在城市中无法散去,本溪市一度成为中国肺病发病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现如今,本溪市已逐步将钢铁行业的余热资源转变为区域供热热源。通过行业耦合,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被用来给城市的房屋供暖,城市冬季的供热系统稳定性和居民的舒适度大幅提升,同时该市每年的煤炭消耗总量减少了26,500吨。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9,000吨,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也大幅降低。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改善。此外,当地的供热公司第一年便扭亏为盈,由年亏损2,000万人民币(近300万美元)扭转为实现盈利170万人民币(约25万美元),第二年的盈利则达到了800万人民币(约73万美元),这充分证明了这一项目商业上的可行性。同时,本溪市还会同相关企业,进行供热系统改造,扩大本钢余热利用范围,力争近期实现本溪城区一半的供热面积采用本钢余热资源。
通过行业耦合将余热变废为宝不仅适用于重工业,欧盟的实践证明,这同样也适用于超市等行业。超市可以利用自身冷藏冷冻设备巨大的散热量来为自身的设施和附近的社区供应热水或供热。在行业耦合领域,中国可以对一个新领域加以利用,那就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巨大的耗电量对任何寻求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国家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但是,一旦数据中心妥善利用好这种过程余热,而不是让多余的热量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白白浪费掉,高达97%的数据中心散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回收,并在冬季为附近区域的住宅和商业场所供暖,并全年提供热水。同时,行业耦合和余热利用可以为寻求整合大量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增加所需的灵活性。位于丹麦欧登塞的Facebook数据中心就是如此。该数据中心将余热通过区域供暖系统来为几千户当地家庭在冬季进行供暖。目前丹佛斯正在与合作伙伴一道,利用我们现成的技术和在欧盟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上海和天津等城市探索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暨余热综合利用的可行性。
水处理行业也有同样的机会。在欧盟,我们已有把污水处理厂这一市政领域最大的耗电设施转变成能源供应设施的成功案例。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在丹佛斯技术的支持下,马塞里斯堡污水处理厂从能耗单位变成产能单位,电力和热力净产量是其自身能源消耗的1.3倍,以此为城市区域供热系统提供能源,使碳足迹减少了35%。请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技术在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更大规模得以实施,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当然,行业耦合,能源综合利用,也仅仅是化解难题的一部分。尽快实现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并充分发掘电气化的潜能,都是同等重要的领域, 应该被加以结合并充分利用。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国已经采取了行动,而中欧之间不断深化的合作以及双方最近公布的更加宏伟的目标必将加快这一进程,而这其中所不断展现出来的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新机遇也让我们非常兴奋,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