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空调工程市场上,挂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由于企业自身没有拿到企业资质,或资质不够,在完成更大项目时必然需要借用具有更高资质的企业来完成,而拥有更高资质的企业则依托资质来收取相应的费用。在走访市场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经销商对这一现象也已见怪不怪了。经常会有老牌经销商悄悄和笔者透露道,公司目前有三级安装资质,这在市场上很普遍,但是遇到大项目时,无法满足招标项目中对施工单位的要求,就很难进入招标门槛,但是我们会选择挂靠资质,以有高资质企业的名义来参与竞标。
明显的是,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挂靠现象会越频繁,而这些并不影响企业的业绩。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然而,从更深远来看,资质挂靠究竟是加快了行业竞争,还是打破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呢?
可能有人会辩解道,有企业已经在行业沉浮多年,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服务能力,有安装资质与没有安装资质对企业在项目上的运作没有太大影响。即便是有项目可通过挂靠来进行施工,这就减少了有相应的资质带来的成本压力。
在笔者看来,在实际招标中常见的挂靠现象,从国家法律层面讲是不合法的。出了安全隐患问题,究竟将责任怪责谁头上呢?然后它却依旧甚嚣尘上。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促成。随着中央空调市场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蓬勃,一些公用、民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就要求规模大的工程商接手开展。受此供求关系的影响,无数的企业投身中央空调领域,造成国内目前的中央空调市场热,其中就不乏并无安装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大量的工程需求,使很多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选择了挂靠这一方式,从而使挂靠成为了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第二,机电安装资质的申报较为困难。不仅需要提供诸多相关文件,还要每年花费一定的必须费用。暂且不说项目于工程商的数量之间的失调性,就从工程商本身的资金情况而言,有机电一级甚至二级安装资质,对企业来说每年花费在资质上的资金就是一笔很大的金额,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压力。
第三,招标文件的规定给工程商们钻了空。虽然有些招标文件中都会有明文规定,且对施工方的安装资质有相应的要求,但是文件中并没有对挂靠资质的情况提出明确要求,所以,挂靠资质也不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竞争方式。
第四,相关部门监管不足。目前中央空调安装资质挂靠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并且发展的如火如荼。无资质的挂靠有资质的,资质低的挂靠资质高的,个人挂靠企业,民营挂靠国企,外地的挂靠本地的,地方的挂靠中央的,而且相关监管部门似乎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从而默认了这种形式的存在。出现事故问题则查处,不出现问题则相安无事。即使发包方知道对方挂靠,并无资质,也因为收了好处,默不作声。挂靠双方也均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安装不出事故,就不会有问题。这也助长了挂靠现象的迅猛发展。而且近年来挂靠的方式多样、手段隐蔽,也使监管部门感到力不从心,增大了监管难度。
第五,利益关系。安装领域已经将反常的资质挂靠认定为一种常态。无论是发包方还是施工方均将挂靠视为行业普遍行为。尤其发包方的的默许,更加促进了挂靠的泛滥。很多发包方明明知道施工方本身并无资质,是使用别人的资质和名义承揽工程,但却由于收受对方好处,或者由于其他的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等原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这种挂靠行为,认为工程不出质量问题、不出事故,就无关紧要。
总之,资质挂靠现象愈演愈烈,而这种挂靠资质行为多是由一些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的工程商善于操作,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取缔这种挂靠资质的行为固然是一个净化工程市场中标的不二选择,但却因为诸多原因迟迟听不见风声。
随着中央空调行业进入的门槛不断提高,国家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行业准入制度将更加严格,导致中央空调企业在很多方面受限加重,盈利降低,经营风险逐步加大。那些没有资质、没有标准配套服务的企业在日后会越难生存,因此只有标准化和品牌化、专业化的企业才能应对残酷竞争,在生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