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1985年毕业于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机电五所总工程师,任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西安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及咨询,主持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1、T2、T3航站楼等多项大型和超大型工程的暖通设计,所设计的工程分别获得了陕西省、中建总公司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等多项优秀工程一等奖及国家银奖,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国家和地方暖通标准图集及标准规范,同时,已获得专利20多项。
和周敏见面,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门旁的书柜上,摆满了整整一排的荣誉证书,书柜里也列着厚厚一摞。走进2步,长椅的对面摆着一张办公桌,简单而又有些凌乱,看似刚忙完还未来得及收拾的样子。紧挨着办公桌的是一张方形会议桌,桌上摞着厚厚的图纸,桌边贴着墙壁的是近2
m长的书柜,摆着各种暖通书籍。这就是周敏的办公室全貌,没有刻意的摆设和布置,一切都显得简洁而质朴。就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周敏向笔者讲述了他这几十年的研究课题。
您现在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我现在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比较杂,主要侧重于几个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
冰蓄冷空调、区域能源、辐射供冷供热、置换通风、温湿度独立控制等。冰蓄冷空调这个技术我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了,所以相对来说在各方面了解的比较全面。我曾参加国家冰蓄冷空调标准的编制,目前使用的设计手册里有关冰蓄冷章节是由天津大学的张永铨老师和我合写的,同时西北第一个冰蓄冷工程也是由我完成的。再加上这十几年,我设计完成了十几个冰蓄冷空调系统,也参加过全国大型冰蓄冷的方案论证和招评标,所以在研究冰蓄冷方面,在整个西部地区应用和研究还是比较靠前的。
近几年,我开始侧重研究温湿独立控制和高大空间新型节能空调系统。7年前,我主持设计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的同时承接了高大空间新型节能空调系统的科研,里面包括了辐射供冷和供热、溶液除湿、置换送风、多级泵输配系统、能量的梯级利用以及温湿独立控制等。再有一个就是区域能源,我对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比较关注,前些年我们也做了几个建筑区域能源规划。
冰蓄冷技术是利用当地的峰谷电价政策,夜间利用电网低谷电价进行蓄冷,白天用电高峰时段或空调高峰负荷时释放冷量,或与冷冻机组共同供冷。
您认为冰蓄冷空调产生的原因、优势以及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冰蓄冷空调的产生是因为峰谷电价,峰谷电价就是要解决白天用电量特别大,晚上又用电少的问题。所以这时候就是要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鼓励用户夜间多用电,白天少用,这就是冰蓄冷空调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冰蓄冷空调是在夜间用电低峰时把空调冷水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白天用电高峰时再把它融化释放出冷量,这样国家整个电网就比较稳定,从宏观上来说是节能的。同时,由于冰蓄冷空调可提供低温水,大幅度降低了输供冷送能耗,因此冰蓄冷空调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供冷的发展。
冰蓄冷空调最大的特点或缺点是蓄冷种类多、系统复杂,同时占地大、投资高,原则上每个工程项目冰蓄冷空调系统都可设计的不一样。目前,冰蓄冷空调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设计院任务重、工作忙,对它完全了解和掌握的人较少,同时设计费不会因此而改变。
冰蓄冷技术源于美国。目前,我国冰蓄冷的推广和使用状况如何?
在中国,15年前就已经开始有冰蓄冷项目了。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用户和设计师对冰蓄冷的了解也逐渐多了,项目的应用成功已不是问题。不过,这2年冰蓄冷又开始被“炒热”了,第一,因为绿色建筑评星中设计冰蓄冷可以加分,所以用户开始追求冰蓄冷应用;第二,由于国内使用冰蓄冷已多年,用户对冰蓄冷的了解程度已较全面,因此现在用的开始多了。同时,这也和地区有关,早些年应用多的地区现使用的冰蓄冷也多些。冰蓄冷一般在大城市应用较多,特别是城市越发达,冰蓄冷的使用量也越大。
区域供暖、区域供冷、区域供电以及解决区域能源需求的能源系统和它们的综合集成统称为区域能源。在一个特指的区域内得到科学、合理、综合、集成的应用,完成能源生产、供应、输配、使用和排放全过程,称之为区域能源。
区域能源可以利用的范围有哪些?
区域能源的利用可以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小区甚至是几栋楼,有时是一个几十万平米的综合体。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能源?
能源品质有高低,综合高效地利用能源是节能的关键,区域能源可把一个区域内对冷量、热量和电量的适时需求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高品位的能源一定要用在高品位的用能场所,低品位的能源用于低品位的地方。例如冬季供暖相对来说需要能源品位很低,尽量不要使用高品位的电和天然气直接提供。只有把区域的能源规划好,才能恰到好处地利用,把能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最大。
您研究的冰蓄冷技术和区域能源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区域能源中夏季供冷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冰蓄冷技术的了解和使用的基础上。因为区域能源要利用冰蓄冷技术,所以只有对冰蓄冷技术及应用理解比较好以后,才能做好区域能源规划。
一般来说,暖通主要是研究建筑内部的,为什么建筑外部的能源会由暖通来研究?
原先暖通是研究建筑内部的,所以它对建筑内部的各个用能环节了解程度比较深。以前建筑外部的城市大能源——电、燃气及集中供热,分别是由电力设计院、市政设计院来研究和完成的,我们自己还有一个专业叫热能动力专业,主要研究的是小区供热管网和锅炉房设计,可是后来他们为什么很难去发展区域能源,主要是他们对用户需求的了解不深和不全。因为用户有的用电、用热、用冷,而且有时候不同时用,这几者的关系需求千变万化。只有对用户需求有了深刻了解,同时对城市提供的一次能源有所了解,才能够把各类能源恰到好处且高效地利用,所以区域能源很多都是由从事暖通设计的人员来做。暖通也就承担起了研究区域能源,并逐渐从建筑内部走向建筑外部以及小区域。
您认为,区域能源规划有什么重要性?
作为建筑规划中的一部分,区域能源规划非常好、非常重要,对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影响非常大。以前的规划大多是对建筑、交通的规划,很少有对能源进行规划,所以会出现了用于供冷和供热中,一会都用气——气不足、都用热——热不足、都用电——电不足等种种怪现象,因此区域能源规划非常关键。现在的各类学会和协会包括全国热能动力学会都希望国家把能源规划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区域能源的发展。这2年来专门成立了区域能源委员会,我也担任了副理事长。
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及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随着《规划》的公布,绿色建筑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您认为,绿色建筑节能发展至今有怎样变化?
我们先来分清各类建筑中的关系,可持续建筑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括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包括健康建筑。由此可看出,绿色建筑必须节能。
我觉得中国的建筑节能从国家的“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中的方向变化,是非常必要的。过去“十一五”规划提倡的是提高设备的效率,还有就是对新技术的应用,这是过去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弊端现阶段就显现出弊端来了。首先设备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提高了,再要提高所花费的代价很大;其次,鼓励采取新技术变成了新技术的堆砌,使许多应用了大量新技术的建筑,基本上变成了高能耗的代名词,堆砌起来的技术并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所以国家到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开始变革建筑节能的做法,开始提出了建筑物总能耗控制法,其是以建筑物的年能耗来衡量建筑节能的好坏。总能耗控制就是让现在所有的技术及应用一定要围绕着年总能耗的降低,提高某个设备的效率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国家要求把整个能耗降低,其关注点应该是:设计师适宜技术的选用,高效设备的采购,系统的合理施工安装,系统的高效运行。因为各环节关联很多,要把它们都串联在一起分清责任难度较大,所以国家这时候用总能耗来控制,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结果;不关心单一职责,只关心整体责任,并开始逐渐完善这种标准和相关应用参数,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绿色建筑的实施一定不要理解为:多绿化、多用绿色产品、多用高科技技术或产品、更多更广泛地进行绿色认证,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学者林宪德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思考——“绿色建筑亡于绿色评价工具”,简朴、适宜的技术才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
产品是系统设计中的一部分,您认为设备上的自控和系统集成之间有什么关联。
设备自控只是用来完成系统中某个单一设施基本功能的需求,其中包括节能功能。设备的节能只是系统节能的一方面,好的设备和自控只是简单的拼凑,不一定能耗低、使用便捷,因为系统合适的集成对节能等会作用或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技术的发展,系统集成越来越关键,设备会越来越淡化,甚至每个企业生产的设备却很相近,只会有微弱的变化,所以暖通专业最大的特长和作用就是集成好系统,做好集成工程师,把最优秀的组合起来。